西海岸第一所大学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19-03-14 09:13:00 点击数量:

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有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而第一个入驻黄岛的高校就是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钢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长期以来,黑色冶金矿山企业因为地处山区,远离城市,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到冶金矿山企业工作,加之设有冶金矿山专业的高等院校本来就少,也很少有人报考,即使学冶金矿山专业的大学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冶金矿山企业工作,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矿山的需求。1984年冶金工业部专门人才调查统计显示:当时冶金系统专门人才占职工总数的9.64%,而矿山专业人才只占4.31%,在冶金系统13类企业中居末位。因此,冶金矿山企业职工队伍存在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专门人才少的问题,制约了冶金矿山企业的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适应20世纪钢增产的需要,1984年冶金工业部矿山司领导与中国五矿集团鲁中冶金矿山公司领导(原冶金部张家洼冶金矿山公司,地处莱芜市)商讨,拟在山东省开办一所黑色冶金矿山职工大学。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先后三次派人到青岛、济南、泰安、烟台等地考察办学地点,通过分析论证,最终将办学地点确定在青岛。鲁中冶金矿山公司198456月份分别向冶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筹办黑色冶金矿山职工大学的报告》,冶金工业部19841015日下发〔84〕冶教字第1230号文《关于批准成立青岛黑色冶金矿山职工大学的通知》,19852月经冶金工业部同意将“青岛黑色冶金矿山职工大学”更名为“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学校隶属于冶金工业部矿山司、教育司领导,冶金工业部矿山司主管,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原张家洼冶金矿山公司)代管。国家教委于1985318日以〔86〕教计字第037号文备案。198576日,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同意在青岛市成立“冶金工业部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校址最初选在青岛市大麦岛,最后定于青岛西海岸薛家岛以西、丁家河村以东。学校基建征地210亩,设计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198571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同意在青岛设立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筹建处。19859月成立了由冶金部、山东省、有关院校的负责同志和各冶金矿山企业集资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的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董事会,并在青岛市黄海饭店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董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进行“指导、支持、监督、检查”。1985114日,青岛市规划院批准建校方案。1127日,征地协议正式签字。1985123日,黄岛区政府批准学校建校土地征用,并报省、市人民政府。19851218日,省农业厅批复同意学校征地205.37亩。1986123日,学校正式签订建安施工协议书,确定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为总承包单位。198656日,学校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基建工作全面展开。自此,由冶金部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各冶金矿山企业集资建设的第一所全国冶金矿山系统的职工高等学府拉开了建设的帷幕。

为了适应冶金矿山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的建设者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制定了“边教学,边建设,教建并举,以教促建”的建校方针,在校舍尚未动工兴建,办学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租借地处崂山区李村的北海舰队海军干部培训学校作为临时校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于19859月举行了隆重的首届新生开学典礼,首届招收四个专业(采矿、选矿、企业管理、工业会计)136名学生。1985年学校为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共引进了57名教师,这些教师分别来自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撤消的矿山系、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全国各地应聘调入的教师和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当时,北海舰队海军干部培训学校的临时校舍还不能满足教师的居住条件,所以大部分老师就住在从李村河东、河西村租来的村民家里,买菜要赶李村集,生活极其不方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大家没有怨言,都以乐观的精神、极大的热情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之中。1986年开始面向全国冶金矿山、黄金矿山和地方中小型矿山企业招生。在崂山区李村海军干部培训学校的临时校舍共招收两届学生。198656日新校区的建设破土动工后,基本建设紧锣密鼓全面展开。19864月召开的学校首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决定组成建校领导小组,并要求19876月底前确保完成一期工程。19877月底,一期工程包括1栋教学楼13195平方米,2栋实验楼共12935平方米,2栋学生公寓11768平方米,1个食堂3367平方米如期完成并交付使用,学校8月份从崂山区李村海军干部培训学校临时校舍搬迁至位于现在黄岛区长江中路2号的新校址。9月份,87级新生如期开学,老生在新校舍上课。因为教工宿舍尚未完工,老师都居住在当时的薛家岛供销社租来的房子里,基建处则在当时的薛家岛建筑旅社办公。学校的南边,也就是现在的珠江路以南,从学校一直向西到现在的海上嘉年华,是一片滩涂和养虾池,周围十分荒凉。各种生活用品,除了赶集就是周末乘轮渡去青岛购买,青岛和黄岛隔海相望,海上距离2.26海里,乘坐轮渡需要40分钟。当时每天只有四班轮渡,上下午各两班,公交车也少得很。从学校到黄岛轮渡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土路。有时候从青岛坐末班轮渡回黄岛,坐不上最后一班公交车,只好在黄岛住一宿。安子码头也有20余座的小客轮开通,因为安子码头水浅,经常受到潮汐的影响而停航。当时黄岛的人口大概八九万,硬化的道路只有六七公里,大部分的道路还是沙土路。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校园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学校设计规模为在校生2000人,11个专业,并要求“八五”期间形成初步的办学规模。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因学校为各冶金矿山企业集资建设,所以学校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出资金,谁得人才:多出资金,多得人才”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集资办学的积极性,努力为冶金矿山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的建设目标是努力使学校在师资队伍素质、教学条件设置和教学质量上,把学校办成一所多层次、多规格、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全国一流的成人高等院校。1988年开始在省内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19887月,首届133名毕业生毕业,他们满载着三年的学习成果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奔赴冶金矿山第一线。

截至19955月,学校教职工近300人,在校生803人,输送毕业生1680人。设置建筑工程系、矿山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教育系等五个系,13个专业。建筑面积已达8.0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3195平方米,实验楼2栋共12935平方米,图书馆5797平方米,学生公寓11768平方米,教职工宿舍18861平方米,食堂3367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万余册,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5787.47万元。

建校11年里,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条件,建立了鲁中冶金矿山公司、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南京梅山铁矿、马鞍山冶金矿山公司、鞍本地区矿山等5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还承担了为各矿山企业,冶金部人事司、矿山司,黄岛区组织部,青岛市财政局等单位举办各种专业证书班、岗位培训班、短期专业培训班等教学工作,为冶金矿山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深化冶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冶金部大力简政放权,把一些可由社会和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冶金部矿山司被撤销,成立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的主管单位也随之变成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1992年到2003年期间,我国又对近600所高校进行合并调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9555日,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为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综合效益,冶金部下发冶人〔1995204号《冶金部关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与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合并的通知》,将中国冶金矿业总公司直属的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成建制地合并到冶金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5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可以说,青岛理工大学和西海岸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共同成长,西海岸的快速发展为青岛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青岛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则为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19951015日,学校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从此,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作为入驻黄岛的第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完成了使命,又以青岛理工大学(原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的崭新形象,在青岛西海岸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开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