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新区总部经济发展

【来源:】 【2019-02-08 09:49:00】 【浏览次数:】 

  近年来,新区贯彻落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立足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能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布局总部经济,积极构建新区产业新矩阵。目前,新区已新引进签约31家总部型企业,首创、京东、三欧、中海海洋等14家企业已完成注册,中铁二十局、中建八局、昆仑能源等3家企业已完成核名,三欧、中海海洋等10余家企业入驻总部大厦,发展规模初步呈现。

  但全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签约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发展目标需要更加明确。目前,新区引进总部企业质量不高,没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级别的总部,即使是其区域总部或功能型总部也很难引进。新签约总部项目与新区定位和产业规划匹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知识性集约性特点不突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已引进的31个项目中,经初步排查,属投资自用类企业17家(其中建设类8家、能源类2家、海洋工程装备类1家,物流类1家、商业类3家、综合类2家)、科技服务业类9家、专业服务业类3家、文创科研类2家,接近三分之一是以市场为代价换取的施工类企业子公司。施工类企业主要依托区内业务存在,成长性不高,风险大。如电建市政集团虽已注册完成,但藏马山和建材基地两大业务因政策变化,现在没有项目可做,面临二次评估。山东路桥集团等虽有项目,区内外也有数百亿规模,但受制于新注册的子公司没有资质,中标工程和开具发票只能以总公司名义进行,导致税收留在我区只有2%,无法实现总部经济的税收效益和集聚效益,并且也存在区内业务全部完成后迁出新区的风险。急需研究对策,解决引入子公司的税收纳统障碍,调整招商结构。

  二是现有发展布局空间紧张,无法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当前两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内,唐岛湾实体经济总部中心办公场所有限,周边也没有可出让土地,风河口经济活力中心城市设计现未最终确认,从初步方案征集成果看,可用空间有限。而七大功能片区配套尚不完善,难以满足高层次总部企业选址标准。从总部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新区城市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能够吸引到的总部企业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站在更高格局进行规划、破除空间制约刻不容缓。

  三是现行运行机制效率不高,影响项目推进和政策落实。目前,青岛市总部经济的牵头部门(含认定管理等)为市商务局,而新区则分散在功能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两个集聚区虽然分别设立了指挥部和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也进行了责任分解,但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缺乏有效对接,统筹落实还存在障碍,企业审批环节较多,与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不畅,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进度,在政策跟进方面也存在滞后情况。

  四是商务配套服务供给不足,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楼宇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唐岛湾区域多数楼宇尚处于在建或新建成阶段,现有商务楼宇利用率不高、产出较少,周边尚未形成完整生态;二是配套服务不完善,适合于高端人才的人才公寓缺失或距离太远,服务于总部经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三是与扶持政策相关的协调服务滞后,对引进的总部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培育的总部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对等,对可能存在的总部企业外迁风险缺少应对。

  针对新区总部经济发展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一是建立更高层次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由区级分管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列入工委议事专题;充分发挥区总部经济建设指挥部的职能作用,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建立和实施与总部企业的沟通对话机制,协调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各镇街(管区)、园区和区相关职能部门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举措,将总部经济发展情况列入镇街(管区)、园区和区相关职能部门目标管理考评范围。

  二、科学统筹规划,为总部经济发展整合优势。总部经济在新区的崛起需要产业的积累和发展能量的积聚,要站在山东半岛经济圈乃至东北亚经济圈的高度,按照新区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做好统筹规划,与兄弟城区错位发展,打造新区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明确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和实现途径,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明确战略安排,统筹长远与当下,形成梯次发展格局,为总部经济升级预留发展空间;加强先导研究,支持商务学术交流活动,与知名咨询研究机构合作,精准把握重点企业市场拓展信息;严格把好准入关、政策关、环保关,宁缺毋滥引进高质量企业;优化总部企业退出机制,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腾笼换鸟,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带动和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和战略智库建设,深入开展经济发展研究与预测,更好地服务于决策需要。

  三、创新招商方式,为总部企业引入营造氛围。全面做好招商策划,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及网站等各种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新区及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新区知名度,吸引总部经济名牌企业落户。在加大专业招商力度的同时,积极发挥总部经济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招商力度,以企招企,形成总部企业集聚态势,全面促进新区总部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功能配套,为总部经济发展打造平台。一是抓好商务楼宇及工业园区建设。借鉴杭州下城区和温州欧海区成功经验,对全区商务楼宇采取“一楼一档”管理方式,落实“楼宇联络员”责任制,全面掌握商务楼宇基本情况,准确把握楼宇经济发展状况,整合楼宇资源,为总部企业招商筑建凤巢。二是提前谋划,在楼宇经济集聚区建设人才公寓,加快完善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三是大力引入和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中介服务以及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等专业化配套服务体系。针对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研究规划建设高品质、地标性的金融大厦,吸引银行、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集中入驻。

  五、加强人才建设,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建立总部经济人才服务体系。一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总部经济人力资源储备库,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人才配置中心。二是充分发挥驻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三是对总部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和研发人员,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给予更便利的政策优惠。四是吸收部分政治素质高、有参政议政能力的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总部经济发展汇聚人气、献计出力。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紧紧围绕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积极争取各项扩大开放举措在新区先行先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打造区域政策高地。全面深化与区外各层次产业协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不断提升新区产业能级和地位。以港口为中心,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开发用地储备,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前湾港、董家口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强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联动。以园区为中心,利用好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布局一批双向投资贸易重点项目,引导我区总部企业,以新区为根据地,集群式走出去,大力发展国际营销和跨境电子商务。

  七、根据总部经济招商需要,及时做好区域性扶持政策调研、制定工作。落实已出台的总部经济发展鼓励政策措施;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大、中和成长型总部企业发展与稳定并重,形成吸引、扶持和培育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服务支撑体系;根据各区域发展特点及对标情况,及时梳理研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提升“引进来”的质量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