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薛光军

发布时间: 2016-11-30 22:18:39 点击数量: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薛光军
 
薛  梅  余义军
 
   薛光军,又名薛正华,1917年生于今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南庄一村。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副省长等职。
   薛光军自幼聪颖,在南庄小学毕业后,考入青岛市立中学。他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初中毕业会考和高中毕业会考时,其成绩均列青岛市第一名。薛光军自上高中开始领取青岛市优秀学生助学金,该校领取这种助学金的只有他一人。
   他自青少年时期起,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青岛市立中学的进步学生情绪激愤,强烈要求声援。在学校地下党的领导下,薛光军和另外两位同学共同起草了声援宣言,并秘密散发到学生、教员宿舍。这次行动,在全校师生当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1937年春,薛光军经同班同学、校“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徐根、胡欣然介绍,加入了该组织。1938年1月,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3月,经李其英、宋新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8年上半年到1945年初,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地方科干事、中央党务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在军委总政治部工作期间,他先后两次到基层连队做调查。在陕甘宁边区做了三个多月的调查后,他撰写了几篇介绍先进模范事迹的材料,由陶铸同志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写了前言,经毛泽东主席审阅后,编印成小册子,做为部队的学习材料。在晋绥边区做了约半年时间的调查后,他总结了基层连队军事管理、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以及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的先进经验。这份材料由总政治部以电报的形式转发给了敌后各根据地。这两次调查,为1944年在延安召开的部队政治工作会议准备了材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薛光军开始担任地方党政领导职务。此时,他风华正茂,壮志方酬,全力以赴地投入党的事业。1945年底,他先后调任辽宁省沈阳市北关区区委书记、辽西省法库县县委副书记。在法库县,薛光军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开展减租清债、除奸反霸等斗争,建立了革命政权。
   1947年,调任辽西奈曼旗旗委书记,主要开展土改工作。1948年,调任双辽县县委书记。他主持制定了“以贫雇农为骨干,全民生产,大量开荒”的方针和竞赛评比等措施,促进了该县生产的大发展。同年,薛光军被评为模范县委书记。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从1948年底起,薛光军先后任沈阳市委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商业工作部副部长、工业工作部部长等职。1950年当选为沈阳市委委员。1952年调任高岗秘书。1953年到1954年,先后担任东北局副秘书长、财经工作部副部长。1954年底调中央工作,先后在东北地区工作部、中央书记处工业办公室、中央工业工作部工作。
   1959年“反右”运动开始后,薛光军因坚持原则,敢说真话而遭到迫害。1960年1月,被免去中央工业工作部部委职务,下放到青海省。期间,先后任西宁钢铁厂副厂长、青海省委精简办公室副主任。他虽遭受挫折,但仍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1962年春,中央为薛光军平反,恢复了其原来的职级。
   1962年4月,薛光军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科长、秘书长。此时,他已患上肝炎病,但仍坚持下乡蹲点,开展政策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又被打倒,下放到粤北山区进行“监督劳动”。虽备受迫害,但他仍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是清白的。他曾对人说:“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乌云遮不住太阳!”他坚信动乱不会很久,革命终将前进!
   打倒“四人帮”后,薛光军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自1973年起,先后担任广东省革委会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省工交政治部党委书记、主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等职。1981年,薛光军牵头起草了省政府《关于加强包干到户、社队领导若干问题的指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完善”(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整顿”(整顿基层领导班子、整顿生产队集体财务)工作,有力地推动和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完善。1982年,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薛光军为广东省的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983年3月,薛光军病逝于广州,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