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海关的嬗变

发布时间: 2023-05-05 10:50:25 点击数量:

陶行

 

1984年青岛列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多年后,青岛的发展却遇到了港口发展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2001年,青岛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决定于2002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整体西迁前湾港。

为积极配合港口西迁,青岛海关决定业务现场同步西迁。青岛海关原先设在东岸大港的两个业务处室整建制西移到黄岛前湾港,与原先设在西海岸的前湾港海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青岛保税区海关进行统一整合,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副厅局级的黄岛海关,揭开了在西海岸优化通关环境、实施大通关战略的新篇章。

背景及应对措施

开始港口西迁时我是前湾港海关关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家持续地投入建设,到2002年的时候,前湾港已经拥有20万吨级矿石码头,可接卸第六代大型集裝箱船舶的集装箱专用深水泊位和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散粮接卸码头。这年,按照市政府部署,青岛港开始实施外贸集装箱航线整体西移到西海岸的前湾港,以奠定前湾港区作为青岛港综合运输核心枢纽的骨干地位。青岛港计划用7个月时间,将老港区拥有的70多条国际航线、每月300多个班轮、40余家船东、十几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所构成的庞大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全部转移到新港区。

2002年7月,时任青岛海关关长的邹志武同志把我找过去,跟我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西迁前湾港,这是青岛市对外开放与发展的一件重大决策,我们应该全力支持,海关业务现场也要同步西迁,交通、食宿、办公等方面将会面临很多困难,你们报个方案上来咱们逐一研究解决。”

我听了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港口西迁势必会对西海岸的崛起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忧的是这其中的困难也是相当艰巨的。当时,前湾港海关人员不过60来人,总关一下子要有100多人西迁,那时,黄岛与青岛之间交通不便,吃饭、住宿、交通、办公都不具备接纳这么多人的能力。考虑到港口西迁已经全面展开,情形非常急迫,回来后我立刻和其他党组成员进行了商讨,决定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优化现有人员配备,在总关西迁人员到来之前,先竭力应对已经开始的航线西移带来的巨大业务量增长。另一方面要抓紧进行后勤保障准备,以迎接即将西迁的大队人马。我们把原前湾港海关院子里报关大厅西面的一个车库改造成报关大厅,东西两个大厅分别作为进口报关大厅和出口报关大厅,在院子西面空地上加盖食堂,在前湾港码头监管区场地上加盖查验平台与查验楼,在保税区海关、开发区海关办公大楼上腾空部分办公室,改造成关员临时宿舍。

所有的这些后勤保障工作都在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但港口航线的西迁速度却飞快地进行着,1O月底已经完成了全部航线的西移,11月份,原青岛大港查验处、审放处的同志已经整建制到达前湾港海关。

码头查验区还没有办公楼,同志们只好挤在原前湾港海关查验科用集装箱改成的办公室里,来的时候已到了冬天,寒气刺骨,北风凉冽,很多同志手脚上都生了冻疮;转过年来的夏天,烈日炙烤,集装箱办公房里闷热难当。即便如此,成倍叠加的查验量也总是忙不完,所以,查验部门的同志总是在加班再加班,常忙到深夜甚至凌晨才能干完。

尽管经过改扩建后,前湾港海关拥有了进口、出口两个报关大厅,但业务西移后两个大厅立即变得人满为患了。上千人挤在报关大厅,几十个业务窗口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喧哗嘈杂,人声鼎沸,空气污浊,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更麻烦的是当时适逢防治“非典”时期,关员们还要戴着口罩、橡胶手套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难捱程度可想而知。港口西迁后业务量暴涨,高峰时的日审单量最多达到了140000票,出口科每晚都要加班。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前湾港的报关大厅里都是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场面十分壮观。周五的晚上是最忙碌的时候,最晚要加班到半夜11:30。很多同志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年幼的孩子、琐碎的家事,面对此情此景,也都无能为力了。那段日子,虽然苦着、累着,但是,看到了港口的繁荣和外贸数据的攀升,大家的心里却有着虽苦犹甜的欣慰。

这期间,前湾港海关的报关大厅一到高峰时间,里面熙熙攘攘,人满为患,而海关企管、稽查、减免税等岗位因无处安排,只好拐弯抹角地安排到食堂北楼上,所以,建设新的办公大楼的需求就摆到了我们面前。

在各方的积极配合下,2005年3月26日,春寒料峭中,位于黄岛区长江中路的新大楼终于开工建设。为确保将大楼做成精品工程、廉政工程,我们基建组的同志南下北上,货比多家,讨价还还价,经常千里往返,早去晚回,可谓筋疲力尽。9月底,仅用半年日间,4万多平方米、地上19层的办公大楼就悄然封顶,第二年9月16日就装修完毕正式入驻。这座4.2万多平方米、造价只有1.5亿元、工期仅用一年半的建筑在业内创造了工期短、质量高、花钱省的佳话,并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奖“鲁班奖”。

历史的机遇把我们这批人别无选择地推到了拓路者的位置上,从港口西迁开始后的三年是我职业生涯中压力最大、任务最重的时段。这期间,我们在一张白纸般的空旷码头上建成了现代化的电子闸口、宽敞的查验楼、H986及码头闭路监控系统;我们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如同蚂蚁搬家一样在我们有限的2座办公楼改造的宿舍内东挪西移、拼凑安置着一拨拨来来往往的借调干部、实习学生和大批新关员;而最值得我回味的是建设黄岛海关这座办公大楼,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呕心沥血的一段经历。

回顾西迁的岁月,我常常感慨万千。那时候,青黄之间交通不便,同志们撇家舍业在黄岛工作非常不容易。我们那时候都是住在黄岛,每周三发一趟回青岛的班车,周四早上再赶回来。由于交通拥堵,雾天太多,时常高速封闭,轮渡停航,隔三差五地就会耽误在路上;住在黄岛的宿舍也是由办公室改造成的简易宿舍,五六个人一间,使用公用卫生间,条件非常简陋。那段时间,青岛海关不遗余力地给予了极大的人力支持,总关想尽各种办法,采取支援实习学生、新入职关员第一年全部在黄岛以干代训、从全关区硬性借调干部等多种方法向黄岛海关倾斜人力,来来往往的多达数百人次。就是这些同志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地来到了这个嘈杂之地,成功应对了业务量暴涨的监管压力,为黄岛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青岛港也正是因为大规模西移成功,一举跻身国际集装箱大港的行列,不仅奠定了青岛港向世界级集装箱枢纽大港迈进的坚实基础,更对青岛市以港兴市战略和西海岸经济腾飞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大通关的对策与成果

随着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的西移和西海岸海关机构的重组,整合后的黄岛海关已成为青岛关区最大的进出口通关现场,2003年审放报关单量突破103万票,征收税款113.48亿元,监管集装箱290万只,同比増幅达到了20%~30%。同时,由于港口的不断扩张和腹地经济的持续増长,特别是随着投资8.87亿美元、年吞吐能力超过650万标箱的中国最大集装箱码头公司QQCT的开业,港口业务日趋繁荣,黄岛海关的通关业务量也在这之后的几年内不断攀升。

在蓄势而发的港口经济时代,负重前行的黄岛海关自身也伴随着前湾港的迅速崛起而发展壮大。2003年黄岛海关成立,我担任了黄岛海关关长,当时面临业务量持续增长而人力极度短缺的尖锐矛盾。关员连续加班加点、身心严重疲惫的状况,迫使我们必须把目光升华到提高物流速度和整体监管效能的高度上来。在青岛海关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致力于建立大通关体系、解放人力、提高效效率、实现共赢的通关改革。

针对有纸放行环节多、时间长、差错率高的弊端,我们实行了“有纸申报、电子放行”的通关模式,对场站放行信息全部采用电子传输和网络运作。

我们还实施了以闸口管理为核心的海运通关监管改革,试行了“提前申报、电子放行、闸口验放”新模式,取消出口凭有货信息申报的限制,允许企业提前4天向海关申报,并在港区闸口凭电子数据对比验放。对冷冻、保鲜、易腐货物实行了先入间、再申报的“零耗时”通关模式。同时,在双休日预约值班制的基础上,又开始实施“5+2”工作制,进一步方便企业通关。

我们还努力配合总关推进“属地报关、口岸放行”作业模式,积极支持协助内陆海关开展属地报关业务,全力搭建起内陆与口岸的通关快速通道。

我们还按照青岛海关的要求扩大无纸通关适用范围,开设特快窗口,做好技术保障,对无纸事后收单、理单、退税、结汇实行一条龙服务。同时,通过走访税源大户、召开推介会、设立便捷窗口和热线电话等措施,积极推行网上付税。

我们还在驻保税区办事处设置第二通关现场,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通关效率。

由于进出口货品的千差万别,我们还积极调整自身的监管模式,变“一刀切”为“量体裁衣”,实现海关服务的个性化。我们针对大宗散货卸货时间长、滞港费用高、涉税数额大等特点,实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符合口岸实际的个性化通关模式。针对原油、矿砂、木浆等大宗散货在卸货前难以确定准确数量的情况,允许企业先进行预申报,缴纳等税保证金后提货,待企业提供商检结果后海关再进行后续处理;针对煤炭出口在报关时难以确定燃烧值、品质、数量的情况,允许企业凭手填报关单申报,海关实施手工验放,企业取得商检结果后再进行正式报关。

我们以先进的监管设施为主体,搭建起现代物流监控的总体格局。在西迁后的两年时间里建成了港区18道进出分离式电子闸口,完成了6万平方米封闭式查验区的建设,包括H986集装箱检查系统、可同时停靠54辆集装箱车辆的集中查验平台以及4500平方米查验现场办公楼在内的各类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闸口的车牌识别、箱号采集、地磅称重、数据对碰等各个环节均显示了海关监管的智能化优势,H986、查验平台和闸口的使用功能及三者的合理布局则体现了集约化管理的功效,而货物查验、图像分析、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又极大地增强了实货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在青岛海关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立足大口岸、大通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黄岛海关实现税收入库212亿元,审核报关单140万票,监管货运量9580万吨、监管集装箱量414万标箱,税款入库数比西迁当年增长137%。

大通关改革的再升级

2006年我们搬迁新大楼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条件已经有了质的改善,按照海关总署大通关建设思路,青岛海关的大通关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依托青岛海关电子口岸,黄岛海关与大港海关之间的两地报关、与关区兄弟海关之间的属地报关以及跨关区的区域性通关这三个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通关模式改革,黄岛海关的服务触角得以在更广地域延伸,顺势监管理念得以在更深层面渗透,而全方位、立体型的管理框架也日趋明朗,黄岛口岸已经构筑了联结四方、大进大出的通关网络。

2006年整体监管格局稳定后,我们集中力量对电子闸口进行了改造和优化,在较短时间内建起了集中监控中心,完成了技术设施配置和运行程序搭建,并在总关的帮助下实施了取消驻道监管、开展集中监控的新模式,从而大大减轻了闸口对人力的依赖。随即,我们又进一步优化了闸口运行机制,设立待检区,调整过闸流程,开发待检货物处理系统和视频对讲系统,实现了过闸货物的无纸操作和远程监控。

我们还主动牵头口岸监管单位,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船舶在港“零待时”,使国际航行船舶的港口非作业时间大幅降低为零。截至2013年底,前湾港国际航线已达到120余条,每周550班次,较西迁初期增长了近一半。

我在黄岛海关任职期间,也正是各地申报成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较集中的一段时间。我们积极支持特殊区域的报批验收工作。目前,黄岛海关辖区已经汇聚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多个专属经济区,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2010年之后,青岛海关继续深化通关改革,相继推出了海运直通、分类通关、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保税港区出口拼箱业务、电子封志等改革措施,通关流程更加优化便捷,特别是2012-2013年期间力推的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实现了企业扫描单证上传申报、网上查询放行信息、直接安排提货的全程无纸化,使海关通关流程在适应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时代完成了华丽的升级。

2013年年底,我卸任黄岛海关关长职务。我卸任时,黄岛海关已经是一个拥有400多名关警员、2012年税收达661.5亿元的口岸大关了即使在全国也是占有举足轻重分量。